吴宽《致职方先生尺牍》欣赏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里,吴宽《致职方先生尺牍》算不上最“出圈”的书法名作,却藏着明代文人最鲜活的日常——这两件尺寸仅二十余厘米的纸本行书,既是一封致谢信,更是一页浸着酒香与月色的诗稿,将“消暑雅聚”的意趣凝在了笔墨间。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里,吴宽《致职方先生尺牍》算不上最“出圈”的书法名作,却藏着明代文人最鲜活的日常——这两件尺寸仅二十余厘米的纸本行书,既是一封致谢信,更是一页浸着酒香与月色的诗稿,将“消暑雅聚”的意趣凝在了笔墨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吴宽《致启南契兄尺牍》,虽仅24.4×32.5cm的纸本行书,却堪称“小尺幅藏大意境”——既是明代行书的典型佳作,更是文人挚友间真挚情谊的鲜活载体,读来墨香与温情兼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怀素《自叙帖》后,明代吴宽的行书题跋堪称“锦上添花”。这件纵28.3厘米的纸本墨迹,既是书迹流传的见证,更藏着文人书家的审美初心,与怀素狂草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对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黄庭坚《诸上座帖》卷后,明代吴宽的行书题跋虽仅数语,却堪称“以跋证帖”的典范。这纸纵33厘米的行书墨迹,既延续了苏体的温润风骨,更藏着对宋草巅峰之作的深刻洞见,为这件镇院之宝添了厚重注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吴宽《跋朱熹“城南倡和诗卷”》,以31.5厘米纵高的纸本行书,成为明代文人书法与理学文脉交融的珍贵见证。这幅题跋虽为附骥之作,却以“以文入书”的特质,在众多跋文中独显风姿,堪称吴宽追慕前贤的精神写照。
吴宽的行书《跋颜庚“钟馗嫁妹图卷”》,不仅是对南宋画家颜庚作品的精彩评述,更是其自身书法艺术与文人风骨的生动展现。这幅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纸本行书,纵24.4厘米,尺幅虽不大,却在方寸之间尽显艺术张力。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吴宽所书《行书七言律诗轴》,恰似一幅流动的明代文人生活画卷,以纸为笺、以墨为语,藏着明代中期书法的雅韵与风骨。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吴宽的《记园中草木二十首》卷堪称明代行书的佳作。这件纸本长卷纵26.8厘米、横538.5厘米,将诗文意趣与书法之美完美融合,尽显文人雅韵。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明人吴宽的《饮洞庭山悟道泉诗》轴堪称书、诗双绝的珍品。这幅纸本行书作品纵140.4cm、横57cm,以苍劲笔墨书写茶中真意,尽显明代文人书法的雅正气度。
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的吴宽《行书苏轼雪词卷》,是明代书法中“以文入书”的典范之作。这幅纸本行书以苏轼五首咏雪《浣溪沙》为内容,既承载着文人的咏雪情怀,更彰显了吴宽对苏轼的深度追慕与书法创新,在明代书坛独树一帜。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浩瀚珍藏中,一卷纵27厘米、横28.9厘米的纸本楷书册页,虽无泼墨山水的壮阔,却以字字端庄的笔墨,定格了明代书法大家吴宽晚年的艺术风采——这便是《韩夫人墓志铭》册。作为吴宽为故去的韩夫人金氏所撰并书的作品,从韩夫人的去世时间可推断,此时的吴宽
天津博物馆藏吴宽《行书自书诗卷》,是一幅承载着明代书法老成之美的传世佳作。这幅创作于弘治十五年(1502)的纸本行书,纵22.8厘米、横309厘米,是吴宽68岁高龄时的得意之作,亦是其晚年书法风格的巅峰呈现。彼时的吴宽已历经官场沉浮与岁月沉淀,笔下的每一处笔墨
上海博物馆藏吴宽《种竹诗卷》,是一幅纵28.2厘米、横586.6厘米的行书长卷,墨色流转间,既藏着吴宽60至64岁的书法成熟期风貌,更裹着明代文人“以竹寄情”的雅致心性。这幅曾入《过云楼书画记》著录的珍品,前有文彭隶书《筠窗雅玩》引首,后有文彭、徐显卿题跋,一
上海博物馆藏吴宽《致欧信为唐寅乞情札》,是一纸裹挟着明代文人温度的行书珍品。这通曾为吴湖帆收藏、并被其定名《唐寅乞情帖》的书札,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佳作,更藏着一段影响唐寅一生的历史往事。
天津博物馆藏吴宽《行楷书廷试读卷诗轴》,是一件凝结着明代文人书法功力与时代印记的珍品。这幅作于弘治六年(1493)的纸本立轴,纵111厘米、横26.7厘米,以七言律诗为内容,既是吴宽行楷书的代表作,更藏着他身为朝廷官员的庄重心境。
沈周《东庄图》册作为明代文人绘画的典范之作,不仅是一套描绘园林景致的写生集,更是一幅具有明确社交功能的“赠礼画”。本文以吴宽家族园林“东庄”为背景,探讨沈周受托创作《东庄图》的动因、图像策略及其社会文化效应。研究表明,该图册在题材选择与图式建构上,巧妙融合了私
华山西北夹路皆荷花望不知其顷之为几大石小石错杂乎中边询之途人有老者云此地本山址昔因崩而下陷故水聚荷生 明 · 王履池莲井莲俱无征,上峰下峰空复情。山崩地陷忽露形,烂熳化作千娉婷。水晶之宫秋眇冥,绿娟红腻琉璃屏。俊驴健仆风泠泠,欲行不行杳难名。汉皋洛浦方合并,野